2018年10月26日,“新時代,新營銷、新格局 2018中國品牌食品高峰論壇”在湘潭舉行,本次高峰論壇著眼于在消費需求劇變、中西方貿易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為中國品牌食品的發展提供創新思維,指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
把握經濟大勢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原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
張玉香則在致辭中強調了在經濟新趨勢下,大力發展品牌食品意義重大。她建議,發展品牌食品,要著力抓好四個方面。一要發展品牌農產品;二要優化品牌運行環境;三要提高品牌科技含量;四要挖掘品牌文化內涵,推動新時期品牌食品全面深入發展。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表示,希望在國家打造“中國品牌”的戰略布局下,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領中國食品開創新格局。本著講好食品業中國品牌故事,打造新時代下的國家品牌食品形象,使更多中國品牌伴隨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享譽世界。
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蓬勃向上的經濟大勢,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食品工業面臨什么樣的經濟環境呢?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先后發表演講,從經濟大勢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對中中國食品行業的影響等幾個重大層面,做詳細闡述。
湘潭市岳塘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輝
“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啟動投資與商貿交流,這種國際商貿互動,給國內食品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帶來機遇,與此同時,內需強勁,也給予食品產業強大推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2萬億元,同比增長6.6%,利潤總額7015.6億元,同比增長8.5%;2017年,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4%、2.1%。
湖南五江集團總裁、湖南省中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志軍
隨著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我國食品行業發展呈現出新趨勢,食品行業正從保障供給向個性化、功能化、時尚化方向發展,從滿足生存型消費向滿足健康型、享受型、多樣化消費轉變,同時食品行業競爭日趨同質化,迫切需要積極適應消費需求側變化,加快創新升級。
但是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后,反自由貿易、逆全球化傾向泛起。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這給國內食品行業的出口造成一定影響,與會專家建議,中國食品產業應積極應對,提升品質與管理水平,積極創新,適應消費需求,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12萬億級市場做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90年代、2000年以后,我國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國內經濟面臨著用工荒和步入老齡化的雙重困擾,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已經不及東南亞國家有優勢,此外,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問題,不僅對中國經濟走向、也對食品產業發展構成重要影響。
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等專家看來,食品產業面臨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形勢,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上創新、綠色、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食品工業的不二選擇。而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改革開放40年所積累起來的海量發展成果,也將是保障中國食品工業創新發展的基礎所在。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盡管今年以來,國內經濟頗有波動,部分企業市值大幅縮水,但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向,不能以一時一事為著眼點,而是放長眼光,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目前就整體趨勢而言,中國經濟依然是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
微觀層面而言,中國人在食品上面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從過去的“吃的飽”轉變到如今追求“吃的健康”,這實際上與中國經濟、中國食品產業的發展方向一致——從求量,轉變為求質。
#p#分頁標題#e#姚景源以90年代后新生人口大幅減少作為觀察維度,來說明中國經濟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用工成本增加、過去那種依賴于廉價勞工和海量消費市場的增長驅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必須轉型,從數量驅動轉變為質量驅動,走上一條以創新替簡單增量、以綠色替代高耗能、以高質量替代廉價的高效發展之路。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則向與會嘉賓重點介紹了中美貿易爭端的演進與未來可能的走向。
任興洲認為,國際貿易爭端,也帶給國內食品工業轉型動力,在進口關稅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國內勢必會擴大一些進口農產品、食品的采購范圍,之前被國內食品產業所忽略領域,將成為新的機遇。
國際貿易爭端、國內消費需求的變化,都對于國內食品產業的發展構成反向影響力。譬如一個是食品消費占消費支出比例在下降,但是與此同時絕對量在增加。2017年中國食品總收入到了12.1萬億!另一個是食品消費的升級,表現為更注重綠色、環保、健康,品質,注重消費體驗與場景化需求。
在專家看來,國際貿易的壓力、國內消費市場的改變,都將促使食品產業走上一條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唯有求新求變,才能屹立不敗。
創新品類塑造品牌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打造中國知名自主品牌。
中央的大力推動之外,消費市場也對食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品質化要求,這就促使食品產業加快創新、塑造品牌,強化競爭力。
農業部原黨組成員張玉香表示,品牌一端連著供給側,一端連著需求側,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質、優品牌的支撐。發展品牌食品,有利于提高食品質量,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小作坊時代走來的中國食品工業,盡管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大而不強”、有影響力的品牌食品較少的現象。為此,與會專家提出,要將品牌建設貫穿食品業全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品牌體系,完善品牌發展機制,提升品牌營銷能力,為發展品牌食品奠定堅實基礎。
專家提出,未來應從國家層面,建立“品牌認證、品牌扶持、品牌保護、品牌仲裁”等一系列機制和制度。同時著重發揮好市場鼓勵競爭、價格調節、主體優化的作用,實現產品優質優價,更好引導品牌產品生產;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提升科技含量;挖掘品牌文化內涵,尋找品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點,綜合利用文字、圖像、宣傳片等制作精良的品牌文化產品,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展示品牌形象,講好品牌故事,為發展品牌食品錦上添花,推動新時期品牌食品全面深入發展。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食品安全與信息追溯分會秘書長高海偉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食品安全與信息追溯分會秘書長高海偉在本次論壇上,著重介紹了中國食品行業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產品追溯系統的情況,強調了追溯體系對于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食品行業全面提升品質與安全的重要性。
觀峰咨詢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企業重構與重生課題組組長楊永華主持“專家對話”環節
針對現階段食品的消費需求、食品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品類創新的困境、培育爆款產品的路徑、如何實現品類創新與品牌塑造等熱點問題,觀峰咨詢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企業重構與重生課題組組長楊永華楊永華在本次高峰論壇上主持“專家對話”環節,邀請多家知名食品企業負責人,上臺共同探討,具體的案例解讀、食品企業負責人的現身說法,行業專家對于產業趨勢走向的精彩解讀,引發臺下與會嘉賓的共鳴。
本次高峰論壇上,針對此前由“中國品牌食品論壇組委會”、“國家品牌食品周刊”發起,經廣大消費者票選評出的“2018最具社會責任國家品牌企業”、“2018年度消費者喜愛的國家品牌食品”、“2018年度國家品牌食品創新產品”、“2018中國食品行業年度人物”,舉行了頒獎儀式。
#p#分頁標題#e#
此外,中國副食流通協會與中國(中部)岳塘國際商貿城也在本次高峰論壇上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為湖南省中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頒發了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常務理事單位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