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旅游業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隱形支柱行業,也是反映全球化發展情況的晴雨表。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以下簡稱UNWTO)數據顯示,全球每十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來自旅游業,旅游業收入占全球GDP總額的10%,國際旅游收入占世界出口總額的7%,占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0%。
近日,全球化智庫(CCG)發布了《從出入境旅游看中國全球化發展》系列研究。《從出入境旅游看中國全球化發展》系列報告之一《入境游增長乏力,中國旅游赤字明顯》指出,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出境旅游快速發展,中國游客也成為世界各旅游國家爭相吸引的群體。然而,與出境游的火熱程度相比,中國入境旅游發展相對緩慢,入境游客增速低于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入境游客的增速,同時低于亞太地區發展的整體水平,外國人入境旅游與中國大陸居民出國旅游在游客數量方面存在赤字3163.52萬人次。
報告通過詳實數據和分析展現了全球旅游業現狀、中國游客出境游情況和外國游客入境游情況。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國際游客量達11.86億人次,全球旅游行業收入占全球GDP總額的10%;2016年,全球旅游業總收入為76000億美元,共提供2.92億個工作崗位,即全球每十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來自旅游業,旅游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隱形支柱產業。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出境旅游快速發展,中國游客也成為世界各旅游國家爭相吸引的群體。然而,與出境游的火熱程度相比,中國入境旅游發展相對緩慢,外國人入境旅游與中國大陸居民出國旅游在游客數量方面存在赤字逾3000萬。根據2005年至2015年的數據,我國入境游客增速低于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入境游客的增速,同時低于亞太地區發展的整體水平。
《從出入境旅游看中國全球化發展》系列報告之二《推動中國入境旅游快速發展 促進全域效應提升惠及全國》在對國際游客群體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影響中國入境旅游發展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中國入境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報告指出,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游客來說,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拿上護照,說走就”的旅游模式,但我國的免簽政策和過境免簽政策還處于逐步放開的階段,與入境游習慣匹配度較低,來華簽證政策有待進一步突破。其次,我國入境旅游宣傳需要進一步創新,在政府監督指導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并發揮市場的力量。此外,語言文化差異、旅游服務水平、人性化配套設施、旅游成本、空氣質量、食品安全等因素都是影響中國入境旅游發展的因素,建議從產業發展、簽證改革、旅游管理、旅游宣傳、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面推動中國入境游發展。
報告指出,2018年,先后有六個國家對中國實施了更加便利的簽證政策,中國護照的“含金量”再次提升,“拿起護照說走就走”成為中國人新的出行“時尚”。根據最新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大陸居民出國旅游數量同比增長1077萬人次,增幅達19%。相比之下,外國人來華旅游增長仍然顯緩慢,國際游客赤字增大。更加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加開放的門戶,為了進一步探尋中國簽證政策和出入境便利化的發展空間。
《入境游增長乏力,中國旅游赤字明顯》指出,出境方面,2016年我國大陸地區出境游客數量1.35億人次,同比增長5.69%。根據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大陸居民訪港4278萬人次,訪澳2045萬人次,訪臺351萬人次,扣減相應數量后,我國大陸居民出國數量約為6839萬人次,同比增長19.18%,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入境方面,2016年我國入境游客數量1.38億人次,入境外籍游客2813萬人次(不含邊民入境數據),同比增長3.45%。
根據課題組的規則計算,我國2016年國際游客赤字為4026萬人次(不包括邊民入境數據),較2015年3163.52萬人次赤字量增長862.48萬人次,增幅27.26%。預計在當前發展態勢下,未來我國國際游客赤字將進一步拉大,數量可能超過1億人次。
報告指出,從2015年下半年,我國出入境政策創新已經開始提速發展。但總體來說,我國簽證政策創新程度仍然有限,出入境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責編:實習生、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