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11日下午,河北華林酸堿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林”)在河南商丘的會場已經被當地相關部門查封,商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睢陽分局執法人員表示,他們正在收集線索,一經查實其涉嫌傳銷將依法處罰。
據媒體報道,1月11日下午,河北華林酸堿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林”)在河南商丘的會場已經被當地相關部門查封,商丘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睢陽分局執法人員表示,他們正在收集線索,一經查實其涉嫌傳銷將依法處罰。
在由權健事件發軔的保健直銷行業監管風暴之下,華林被查,很可能只是序幕。它的具體問題,到底是涉嫌虛假宣傳還是傳銷,抑或兼而有之,相信監管部門不久就會給出定論。
其實,憑常識推演,華林早該被查。在2018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局向直銷企業通報的2017年直銷投訴情況中,華林以33件投訴高居榜首,比第二名權健的16件還多出一倍還多。只是,監管部門后續到底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并未見有公開的信息披露。
更耐人尋味的是,去年11月,美國“酸堿體質”創始人羅伯特·歐陽被美國法庭判處賠償1.05億美元,并當庭承認“酸堿體質理論”是個騙局。但在國內,包括華林在內的打著“酸堿體質”概念推銷的保健品企業,依然沒有任何收斂,也沒見監管部門作出明確反應,直至這次權健風波“意外”來臨。
從權健到華林,乃至其他一些名聲赫赫的直銷企業,它們都并非一般的小作坊,而是年營收達數十億,且擁有合法直銷牌照的巨頭。這些企業憑借著種種模糊操作一路壯大,而壯大本身,又為其“合法性”構筑起了一種視障效應。
對于消費者來說,面臨這種在行業內“呼風喚雨”的大企業,要辨別其到底是否合法,本就是困難的,甚至也是“多余”的。這次報道中,華林經銷商的一句“要是傳銷,公司的10家總部是怎么做起來的”反問,可以說明不少問題。
事實上,這在保健品行業是一種常見的邏輯,即拿既有事實來否定合法性質疑,高懸“存在即合法”的招牌。比如,保健品直銷企業在發展“下線”時的一個常見話術就是:我們公司做得這么大,難道還不合法?或者是,不合法,怎么可能做得如此大?不少保健品企業在營銷之外,往往都頗為高調,像權健就在公益、足球等方面都有大手筆投入。這些其實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以進一步彌補自己在合法性上的缺陷。
這種視障作用,不僅對消費者管用,對監管同樣見效。特別是地方層面,它們帶來的稅收乃至拉動就業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這讓地方監管部門在面對它們時,不說直接提供某種庇護,也至少是“投鼠忌器”的,容易形成一種微妙的妥協局面。
事實證明,權健也好,華林也罷,它們的真與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部門的動真格與否,與其規模大小沒有半點關系。目前,權健的16名犯罪嫌疑人已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等罪被依法逮捕,可以說基本上坐實了權健的傳銷之實。而權健事件之后,一些保健品直銷企業下架產品、收縮經營戰線,都說明它們很清楚,一旦監管較真起來,自己的“合法性”其實非常脆弱。
這些都說明,即便傳銷和直銷邊界仍有模糊的地方,但若嚴格執行好現行的法律法規,權健、華林也不可能做到如此之大,并能夠靠著“規模”忽悠這么多人。
因此,此輪監管風波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要戳穿“存在即合法”的泡沫。讓那些習慣拿著“不合法怎么可能做起來”的話術來忽悠消費者的保健品企業猛醒,也應該讓消費者明白:做大了的直銷企業,也可能是傳銷,也不等于天然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