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頻道1月2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藝 通訊員 袁靖雯)致公黨杭州市委會委員張帆認為,打造世界名城,要有標桿性博物館。
“巴黎有盧浮宮,紐約有大都會,倫敦有大英博物館……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怎能沒有標桿性的博物館?”致公黨杭州市委會委員張帆說道。
在中國,博物館向來是個“冷話題”,但在杭州市政協(xié)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它卻是致公黨的重要提案之一。
目前,杭州共有近90所博物館,其中公辦博物館(院)占80%左右,館藏資源豐富,從數(shù)量、特色建設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即便如此,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首先是“品牌效應不足、宣傳策劃不夠”。張帆掏出手機,點開大眾點評,“景點這里點開后,是不是可以給博物館專門設一欄?”
記者隨后也找出飛豬、攜程等知名OTA平臺,發(fā)現(xiàn)“杭州景點”一欄下,幾乎沒有專為杭州博物館設置的類目標簽。再在平臺上搜索博物館相關的資訊,得到的結果大多來自旅游類的公眾號,而非博物館自己。
宣傳運營不能“自己跟自己玩兒”,要多平臺合作。“從抖音百萬點贊量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再到前幾日在微信朋友圈瘋轉的《啥是佩琦》,這些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宣傳運營不一定要從產品本身出發(fā),要充分結合社會熱點,發(fā)揮創(chuàng)意。”張帆說。
其次,杭州的博物館也面臨著資源配置受限、接續(xù)發(fā)展乏力的問題。杭州的博物館自2003年實施免費開放后,運營經(jīng)費基本依靠政府撥付,自2005年至今,杭州市每年下?lián)芙o博物館的經(jīng)費增長有限。
這筆經(jīng)費大部分用于硬件設施的改善和購置,很小一部分用于人員和軟件建設上。“像浙江省博物館這樣的綜合性大館專任講解員只有14人,中國絲綢博物館僅4人,許多博物館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偏少,專業(yè)水平有待提升,難以滿足提供高品質展覽、服務的需求。”
此外,由于機制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館在開展社交、文創(chuàng)等工作的數(shù)量質量并不與收入掛鉤,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中常常捉襟見肘、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導致發(fā)展乏力。
針對這些問題,致公黨在提案中給出了一系列意見。
例如要加強規(guī)劃引領,讓文博品牌“響”起來。以“西湖、運河、良渚”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和“絲綢、茶、瓷”絲綢之路三大核心產品為基礎,以“打造世界名城”為戰(zhàn)略引領,進一步提升完善杭州博物館特色集群。
“某個小品類固然也能打造博物館,但目標客群將非常有限,整合打造大品牌將能帶來更多流量。”張帆說。
致公黨在提案中建議,杭州可以打造幾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博物館,如國際時裝博物館、世界旅游博物館、杭州藝術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分館)、杭州當代美術館(美國MOMA分館)等。
其次,博物館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結合“研學游”、會展旅游,形成獨特的文化旅游產品。近年來,北京故宮的瓶子營銷和紀錄片、綜藝節(jié)目拍攝,將文博元素充分融入紀念品、游戲、動漫、影視當中,打造具有博物館自身特色的超級文化IP,這一點也可借鑒學習。
最后,博物館要線上線下聯(lián)動,讓文物“活”起來。
隨著網(wǎng)絡、數(shù)字媒體等高科技的發(fā)展,杭州一些博物館已經(jīng)在積極探索先進手段和渠道,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形象地介紹博物館藏品,例如西湖博物館的“西湖十景——斷橋殘雪”AR明信片就成功地激發(fā)了觀眾興趣。
作為全力在打造數(shù)字第一城的杭州,博物館要借用東風,創(chuàng)建“智慧型”博物館,將虛擬與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館標識系統(tǒng)、解說系統(tǒng)、保護與開發(fā)當中,讓文物能“說話”,說“旅游話”,說“通俗易懂的話”。
張帆說:“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最精髓的文化提煉和呈現(xiàn)。”杭州要打造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務必要做好博物館這個“窗口”,通過對市民游客的宣傳引導,樹立“博物館之城”品牌、營造“博物館之城”氛圍,逐步培養(yǎng)市民游客參觀博物館的習慣,讓博物館成為杭州文化發(fā)展的新動力。
原標題:杭州兩會丨打造世界名城,怎能沒有“標桿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