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部分劇透,請謹慎閱讀觀看。
前兩天彭博社有一篇報道說去年美國公共關系職位與記者的比例超過六比一,當然那篇文章最主要的觀點還是在哀嘆媒體的江河日下,傳統(tǒng)媒體不斷減少顯然直接導致越來越多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只能去從事公關的工作。
不過在影視內(nèi)容方面,上述的比例大概又翻轉(zhuǎn)了過來,不論是那部堪稱“新聞入門101”的《新聞編輯室》,還是當年拿下奧斯卡的《聚焦》以及去年BBC出品的《報社》,觀眾似乎從來不會厭倦去刨根問底新聞工作者的日常,并且編劇們也樂于滿足觀眾對于所謂“第四權(quán)”的天真想象。至于公關群體,稍有名氣的影視作品大概只有美劇《清道夫》和《丑聞》了。

對于媒體力量仍然發(fā)達的社會中,妥善處理公關關系(public relation)幾乎成為了一種必要技能,只不過當公關關系在中文領域被簡化成“公關”之后,這個僅僅代表一個工種的詞似乎就莫名的被賦予某種負面意涵。而在BBC不久前剛剛完結(jié)的限定劇《公關》中,主創(chuàng)團隊幾乎是在竭力避免大眾對公關群體的刻板印象。
從本質(zhì)來看,某種程度上來說記者與公關可以說是一體兩面,雙方每天工作的日常其實都是議程設置,只不過前者是多是通過機構(gòu)并為讀者服務,而后者是為那些花錢購買其服務的人做事。正如第一集開場里羅賓為足球明星帕特里克的花天酒地善后一樣,作為獨立的公關公司,像羅賓這樣的公關專家要做的就是為她那些惹是生非的名人客戶解決麻煩,這里的解決可以說是不擇手段,最終目的自然是要平息媒體與公眾的非議。

整個六集中,也僅有開頭與結(jié)尾兩集中的關于足球明星同性戀身份的危機算是有個前后呼應,其余各集基本都是發(fā)生的獨立事件,整個劇集唯一完整描述的其實還是作為女公關的羅賓那種混亂的生活狀態(tài)與情緒。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最近幾年的英劇在展現(xiàn)女性的困局方面顯然不知道比很多其他國家的劇集高到哪里去了,不論是前段時間剛剛結(jié)束的《倫敦生活》還是正在更新的《殺死伊芙》第二季,其中其實都展現(xiàn)了女性要去平衡職場與生活的艱難。
回到《公關》這部講述公關的職業(yè)劇里,唯一保持了連貫的也只有女主角整個心理狀態(tài)的呈現(xiàn),在旁人眼里她毫無疑問是職場精英,并且因為職業(yè)關系能夠與不少名人談笑風生。但回歸到生活她有一個混亂到跳橋自殺的母親,一個承擔著家庭生活重擔的妹妹以及一個愛她并且想要與她生孩子的男友,她在生活中與工作中需要承擔的壓力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時刻工作成為了她逃避生活的唯一辦法,比如當與男友談崩時用用自己另一個手機給自己打電話擺脫時。

如果看過去年BBC那部《報社》就會知道作為記者在面對高強度工作時唯一的朋友大概只剩香煙了,而在《公關》里這種強度的體現(xiàn)大概就是毒品和酒精了。這當然有電視劇夸大之嫌,但這兩種職業(yè)無疑都會面對某一個時刻壓力過大的問題,并且太過破碎導致生活與工作無法分開也是常事,在旁人看自然會有“至于嗎,不就是份工作”這種風涼話,但顯然這些職業(yè)在高光時刻所帶來的成就感也同樣是旁人難以體會的。
同時這也是非常需要天賦的職業(yè),劇集里羅賓僅僅高中畢業(yè)然后從實習生直接成為了這家公關公司的頭牌,,她自己也提到即便是吃早飯她也忍不住要說謊,這或許就是作為一個職業(yè)公關的基本功。盡管在職業(yè)塑造方面這部劇集顯得有些過于簡單粗暴,好在女主角選擇了加拿大人安娜·帕奎因,這位12歲就憑借《鋼琴課》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天才型女演員,雖然她最近幾年作品不多,但從這部六集限定劇里還是能看出她的功力,尤其是在某些對鏡獨處的時刻,需要用情緒而非臺詞來展現(xiàn)角色狀態(tài)時,她的處理依然非常細膩。

至于整個劇集對于名人丑聞的危機公關處理,整部劇里基本就采用了兩個思路:轉(zhuǎn)移話題與借坡下驢,雖然有一些做法會讓人覺得過于殘酷,但這似乎也符合人們對于公關一貫的認知: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好在《公關》的編劇在某些時刻還是想要試圖扭轉(zhuǎn)公眾的普遍認知,像是羅賓最終選擇向媒體曝光了那位有性侵歷史的男明星,嚴格來說公關當然是收錢辦事,但并不代表說其可以毫無底線或者能夠解決一切。
其實《公關》這部劇反而能夠非常直接的照應現(xiàn)實,嚴格來說整部劇集里的危機都遠沒有沒有近期國內(nèi)某位網(wǎng)購平臺老板的性侵事件那般一波三折,但顯然后者非常執(zhí)著的相信依靠各種公關手段就能扭轉(zhuǎn)輿論擺平一切,法律問題自然交給法庭去評判,但以百億市值的公司力量去扭曲原始素材、收買媒體并污名化被侵犯的女性,想來任何公關專家也不會給出如此下作的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