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個人融資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等一系列重要創新與變革的發展歷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引導消費升級,促進創業創新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友信金服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個人融資四十年發展與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由于小微企業缺乏信用歷史、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以及規范化的財務信息,致使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時存在信用難評估、貸款難發放的情況。因此,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經常需要以個人信用為補充才能獲得足夠的資金,甚至只能依賴于小微企業主的個人信用才能獲得融資。
小微企業是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中活躍的因素,發展個人融資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迫切任務。
據《報告》測算,2017年,我國整體個人融資規模接近45萬億元。以2018年數據為例,在總額15.6萬億元的個人經營性融資供給余額中,銀行業、新金融、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金融這四大類別的個人經營性融資的資金規模分別為近10萬億元、0.29萬億元、0.34萬億元、5萬億元,銀行仍然是服務個人經營性融資的主力軍,但同時其他多種新興金融業態也有效提供了補充和支持作用。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資金需求的無限性與金融體系資金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一直長期存在。特別是在個人經營性融資環節上,多數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戶等長尾客群仍然難以進入正規金融體系的服務范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黃國平表示,隨著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居民部門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比重提高,我國個人融資在體量、結構和形式上也都會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