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個月,周寒是在跑樓中度過的。從一座樓宇到另一座樓宇,看場地、比環境、談租金……他要在跨年之前,完成創業中的一次跨越。
與許多懷揣創業夢想的年輕人一樣,他對未來充滿想象,每天都像上滿弦的鐘表一樣快節奏地運行著。與其他年輕人所不同的是,他是個“創二代”,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據2017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數據顯示,榜單中50歲以上民營企業家占比為67%,這意味著近七成的中國家族需要尋找接班人。我國民營企業中約有90%為家族式經營,也就是說,未來五到十年,將有300萬家民營企業面臨這一問題。另據《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顯示,明確表示愿意接班的二代僅占調查樣本的40%,更多的二代企業家正在帶著創新去開創屬于自己的時代。
以蘇州市青年商會為樣本,近兩年,新入會的會員已是85后、90后居多,其中30%屬于“創二代”。這批年輕人大多已經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近十年。之所以稱自己為“創二代”,是因為他們不愿將自己歸類于“富二代”,滿足于背靠大樹、舒心納涼;更是因為他們覺得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更迭、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決定了他們不能停留在“守成”,而是要以全新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實現“二次創業”。
“創二代”崛起的時代已經到來,他們用實際行動向社會證明,他們將支撐中國民營企業的未來。
傳承
起步,從父輩的肩膀上
上周,周寒的新公司進入籌備的最后階段,新名片還沒來得及印。他說,“簡單點吧,加我微信”。至于本名,“暫時還是不要公布了,畢竟我離成功還有點遠”。因此有了“周寒”這個化名。
2017年上半年,周寒與人合伙開了一家美術培訓機構,穩扎穩打經營了一年多時間,目前,他的機構已有30多位專職老師。去年下半年,他啟動了第二個創業計劃——打造綜合性教育培訓平臺。看中一處樓宇后,他跟物業公司反復交涉,最后租用面積從500平方米擴到了2000多平方米,租金則降到了原來的一半。在這一連串談判中,他所表現出來的精明和老練,遠遠超過了他的同齡人。他說,這種“本能”可能是自小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得來的。
盡管選擇的創業方向與父親企業的發展方向已明顯不同,周寒仍不諱言“承繼的優勢”。譬如資金,“有了資金基礎,就讓創業有了較高的容錯率,可以去試錯”;譬如市場信譽,“父親在業內的口碑非常好,人脈也相當廣,這能夠幫我吸引更多人才,去銀行融資時也能談一個更好的利率”。
周寒坦言:“如果是一位零起點的創業者,相信在這些方面遇到的問題會大得多。”
同為85后,吳毅的事業也是從一個遠比同齡人廣闊的平臺起步的。留學英國主修金融學的他,回國后在北京一家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工作。正是事業有成的時候,他的父親,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耀芳找他談了一次話。
“父親說,老一輩留下來的東西要傳承下去,你要是想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回公司,公司會給你一個平臺。”對于父親當時的話,吳毅記憶猶新。
“爺爺和父親都是農民出身,他們辦企業,是為了強村富民。”2011年,抱著為家鄉做點什么的想法,吳毅進入永鋼集團,從一線崗位做起。步入新的一年,吳毅有了新身份——永鋼集團黨委書記、總裁、團委書記。
李夢琦,一位90后蘇州“小娘魚”。她自小在中藥堆里長大,注定是李良濟的第四代傳承人,很早就立志要弘揚中醫藥文化,哪怕是在海外求學期間,這個想法也一直沒有變過。回國后,她擔任了蘇州市天靈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州市李良濟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接過了傳承人的角色。
代溝
理念,讓兩代人難免沖突
與很多“創二代”一樣,周寒也有海外留學經歷。他在大學階段學的是商業管理專業。他選擇這個專業,并非遵從父親的意志,更不是為繼承家族企業作準備,而是純屬個人愛好。他說,他喜歡與人溝通,學商業管理是為了接觸到更多的人。大學畢業后,他去德國一家企業工作了幾年。若不是前兩年父親身體不適,他或許不會這么早回國。
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要不要讓兒子來接班?周寒的父親其實也不那么確定。創業30多年,企業里有一幫跟著自己白手起家的老弟兄,管理上人情和規章并重,靠的主要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然而,父親身體不適,兒子歸國后進入父親的企業幫忙,又實在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p#分頁標題#e#這給了周寒一次嘗試的機會。通過這次嘗試,他發現要管理好父親的企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看重的,不是要賺多少錢,而是要積極實現自己想法、不怕失敗。但對于老員工們而言,這是他們賴以謀生的工作,要為自己的家庭考慮。有了以往成功的經驗,他們堅信父親的模式是成功的,會維護父親的理念、模式和商業圈。”
乍進企業,周寒發現自己的想法很難實現,他和員工們并不是利益共同體,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沖突。他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精心制訂的一系列規章,最終都因難以推行而不得不廢除。
這種代際沖突有時候甚至會更激烈。蘇州某家上市公司,“少東家”剛入職時信心滿滿,可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無奈地發現,自己被董事長、也就是自己的父親限權了。而另一位“創二代”干脆選擇自己單干,無論成與敗都不會與父親提起,無論多么缺錢也絕不向父親借。
磨合
共識,讓嘗試有“安全閥”
記者采訪周寒的時候,他父親正在不遠處悠然地品著茶。看得出來,對于兒子如今的發展,他的父親很是滿意。
周寒說,要看到父輩的長處、自己的不足,處理兩代人的關系也需要有很強的包容心和情商。“一開始,會認為父親的想法是傳統的,保守的。但時間長了,會慢慢發現他的很多做法是有道理的。同樣,道理說清楚了,老一輩也不排斥新事物,也能夠接受新觀念。”企業要發展,要規模化,管理就一定要規范,發展方向上要有新突破。這一點,就是周寒與父親逐步形成的共識。
對吳毅來說,企業進入代際傳承難免出現“代溝”,而這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上的差異。“上一代人社會責任感強,重視解決就業問題,對于引入人工智能、裁減人員等做法相對保守;對資本運作、金融期貨操作這些風險性較強的業務,也不太愿意觸碰。而新一代的企業經營者更加重視創新創優、效率提升,對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和未來競爭力的現代管理、業務提升、技術創新等,更愿意吸收嘗試。”但吳毅表示,只要雙方充分溝通、磨合,老一輩豐富的人生閱歷完全可以成為年輕人大膽嘗試的“安全閥”,他們積累下的社會關系也能為企業現代管理推進加入“潤滑劑”。
“父輩身上做事、做人的經驗以及對于行業的理解都更加深入透徹,這些對于自己都很有幫助。”李夢琦清醒地認識到,與“創一代”比,“創二代”還欠缺經驗,需要花時間去積累。不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這一點,是“創二代”的優勢。目前,李夢琦正在做B2C業務,將中醫藥診療養生調理滋補服務直接提供給終端客戶。她感覺,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和父輩觀點不一致的時候,這時就需要通過溝通交流和不斷磨合來解決。
創新
在父親的企業里干了不到一年,周寒就開始籌劃另起爐灶,“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不愿意留在父親的企業——倒不是不愿意幫父輩的忙,更多的是想用行動證明自己”。
對于父親創辦的企業,周寒認真分析過。在他看來,父親從事的產業雖說比較冷門,但現在已經遇到瓶頸,隨著市場的發展、資本的沖擊,很有可能會被淘汰。這時候,盲目堅守是不理智的。自己重新選個領域打拼,也許是更好的繼承。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周寒決定做教育培訓。他覺得教育培訓行業正從混亂走向正規,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讓自己去試一下身手。
周寒說了他身邊的兩個例子。一位好友,家中是做傳統制造業的,他回去接班后,一度用新的營銷理念讓企業經營有所起色,但從長遠來看,不可否認企業是在走下坡路;另一位好友則直接去國外開辦新公司,家族企業繼續由父輩打理。
不同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前景。
吳毅很善于運用自己的專業眼光尋求創新。進入永鋼集團后,吳毅從外貿做起。在他的推動下,永鋼集團年鋼材出口量迅速上升,市場范圍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在新加坡、香港等地設立了分公司,并利用互聯網平臺,聯合電商拓展小微客戶,深耕全球市場。在吳毅的全力推動下,永鋼創出了一條“實體+金融”的發展道路。
#p#分頁標題#e#接下來,吳毅打算在做精做優鋼鐵主業的同時,做大做強非鋼產業,重點推進集團金融板塊的發展,加強在期貨、投融資、第三方貿易等方面的團隊建設與業務開拓,不斷優化集團的產業布局。
傳承百年中藥老字號李良濟又要如何創新?李夢琦認為,堅持文化傳承的同時,業務的創新和發展同樣必不可少。這些年,李良濟通過打造“醫養購”新零售門店,創設了更適合現代人理念的中醫藥診療新模式;通過增強體驗互動,讓更多人與李良濟建立起鏈接;通過設立線上健康顧問增加了客戶粘性。這家傳統老字號成功地從“粉絲經濟”中掘到了金。
延伸閱讀
“創二代”更應敢闖敢試
作為蘇州市企業家思維研究會秘書長,律師劉軍是許多企業家的老朋友。他說:不可否認,創二代’接手后“ ‘失敗的案例并不少。我們遺憾地看到,有些企業在完成交接后,便原地踏步甚至開始走下坡路。”
“或許是受這些案例的影響,這些年‘創一代’非常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劉軍遇到的“創二代”中,不乏海外留學回來的碩士、博士,他們回國后通常不會馬上到父輩的企業工作,而是被安排到其他企業接受幾年“吃苦教育”,希望他們能與傳統觀念上的“富二代”有明顯不同。劉軍認為,真正的“創二代”,不僅需要繼承“創一代”身上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更應具備睿智、低調、儒雅、沉穩、果敢、創新等諸多特質。
蘇州團市委副書記沈丹介紹,“創二代”多為85后、90后。與父輩相比,他們大多具有更高的學歷,很多還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因而也就會有更現代的理念、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新的知識儲備。然而,接棒后的他們也將面臨比父輩那一代更為復雜的商業環境。創一代”與““創二代”,因理念、經歷、受教育程度以及活動圈子等差異,彼此之間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創二代”融入企業的同時“需要逐步地實現自己、證明自己。
沈丹說,成功的“創二代”應在政治上有方向,發展上有本事,責任上有擔當,文化上有內涵,敢于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企業家精神的傳承者和現代企業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