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發布“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據悉,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分別是:順風車安全問題、個人信息保護缺失、大數據殺熟普遍、共享出行押金難退、網購平臺售假問題、預付式消費現“套路貸”、移動支付安全漏洞、銷售廣告誠信問題、高額機票退改簽費亂象、首例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勝訴。
其中,順豐車安全問題排在首位。2018年,相繼發生“鄭州空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和“樂清女孩滴滴順風車遇害案”,滴滴出行及其旗下的順風車業務因此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其運營理念與管理方式遭到輿論的詬病。順風車安全也引發輿論擔憂與質疑,成為消費者關注與討論的熱點話題。
針對上述事件,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運輸、公安部門,對滴滴出行開展聯合約談,責令其立即對順風車業務進行全面整改。隨后,滴滴出行在全國范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并新增了一鍵報警、安全中心入口、分享行程至緊急聯系人以及全程錄音等功能。
在消費者出行方面,榜單還指出了共享出行押金難退的問題。2018年,多家共享汽車、電單車和單車企業先后爆出挪用押金、企業倒閉、退款難等問題。據中消協公布的數據,共享經濟的消費投訴量在2018年呈現上升趨勢,主要集中在共享出行領域,問題最多的是“退押金難”。
中國消費者協會新聞與公共事務部主任任靜表示:“從共享單車出現伊始,實現押金的有效監管,一直是消協組織和廣大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并且我們持續呼吁要加強押金監管,提倡免押騎行。就當前的形勢而言,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企業行為難以受到約束。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從制度層面對押金的保管和使用進行管控,勢在必行。”
同去年的榜單相比,互聯網經濟領域依然熱點重重,占據榜單很大篇幅。對此專家表示,基于互聯網的新經濟環境下,消費者維權更需要協同共治。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互聯網再大,也大不過法網。他說,互聯網經濟、網絡經濟、共享經濟應當是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