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寧夏“互聯網+教育”發展,1月17日,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獲悉,國家教育部近日批復《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寧夏試點工作方案》,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助推教師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學創新,實現寧夏教師隊伍建設與人工智能全面融合,逐步達到教師人人想用、人人會用、人人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局面,為在全國層面推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探索模式,積累經驗。
★中心+實驗室+平臺
在寧夏大學和寧夏師范學院創建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基地),與區內外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及高水平大學聯合建立人工智能助推師范教育實驗室,創新教師培養環境和平臺。
★人工智能課程
師范生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加快師范生智能素養提升,創新未來教師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合格的適應人工智能等未來新技術挑戰的優秀教師。
★智能研修全覆蓋
推動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新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深度融合,開展分層分級的教師智能素養培訓。
到2022年,線上線下混合式智能研修覆蓋全體教師,培訓選學和成效評價智能化。培養自治區級智能教育骨干教師及信息化教學能手不少于1萬人。
★人工智能教室+VR教室
開展實驗學校智能化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在實驗學校,每校至少建設1個基于大數據、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人工智能教室和1個VR教室。
探索在實驗地區建設教師發展智能實驗室,支持當地教師智能研修。
與寧夏高考改革緊密銜接,建設新高考智能化、信息化支撐系統,到2022年,在全區所有公辦高中學校全部建成具備人工智能特點的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規劃、綜合素質發展評價、選課走班和相應教學管理功能的平臺。
★信息化+智能化
到2022年,自治區及各地教育決策、教師工作決策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教師教學行為評價、業務發展現狀、進修提升需求和教學研究評價推介等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人事、工資和流動管理等相應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每年每位教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培訓不少于20學時。
★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應用開發
通過試點優惠政策,吸引鼓勵全國各地信息化和人工智能領域企業、院校和專業機構來我區進行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應用開發,使我區成為人工智能教育產品開發、平臺資源建設和應用的實驗地區和示范區,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工作模式和經驗。
★教育資源同步共享
積極開展寧夏優質學校及全國發達地區高水平學校與寧夏貧困地區學校結對幫扶,建立遠程同步智能課堂,實現教師網上“智能手拉手”,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同步共享,助力寧夏貧困地區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
2022年內實現所有農村學校、移民學校與城區學校結對遠程同步智能課堂系統全覆蓋。積極與教育發達地區建立空中課堂和在線課堂等同步智能課堂結對關系,探索與教育發達地區共同開展智能教育的方法和模式,為試點創造新經驗。
★實驗區和實驗校
2019年
先期遴選基礎較好的石嘴山市、吳忠市、銀川西夏區、賀蘭縣作為實驗地區;
遴選寧夏大學和寧夏師范學院作為教師培養實驗校;
遴選銀川一中、銀川二中(含北塔校區)、銀川六中(含初中)、銀川唐徠回民中學(含西校區)、寧夏育才中學、閩寧中學、銀川二十一小(含湖畔分校)、銀川市實驗小學、興慶區回民二小、金鳳區三小、吳忠市朝陽小學、銀川市第一幼兒園等15所條件較好的學校,建立人工智能應用實驗校。
通過編制人工智能等以新技術知識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推動教師廣泛使用智能助手,啟動智能教學,設立一定教學課時,開展系統的人工智能教育,促進教師積極有效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
在寧夏大學和寧夏師范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專業保障和人才儲備。在高中實驗學校探索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完成選課走班和學生綜合評價等相應教學管理。通過實驗區和實驗校帶動,分年度擴大試點參與地區和學校數量,逐步向全區推進。
從2020年初到2021年底
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區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初步達到人工智能在教師和學校中廣泛應用,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普遍提升的目標。(記者 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