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實施工作部署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試點城市要科學設定實施方案,深入落實試點政策,重點做到確保質量、確保供應、確保使用、確保回款。
此前,天津等城市已對本地的“4+7”實施方案征求意見,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正進入執行和政策落地階段。
以量換價 利好中標企業
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明確提出四項具體措施,包括帶量采購,以量換價;招采合一,保證使用;確保質量,保障供應;保證回款,降低交易成本。
1月25日,國家衛健委提出確保1年內完成合同用量、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用中選藥品、將公立醫療機構執行帶量采購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等措施,保證中選藥品的用量。
“這對中標企業來說是個好消息。”王軍(化名)是一家中標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中選藥品經歷了較大幅度的降價,在這種情況下,保障這些藥品的市場用量對企業真正實現以量換價是非常重要的。
在他看來,國家相關部門為保障中選藥品的供應和使用所采用的措施,很多已經由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采購事務管理所嘗試和檢驗。如以預付款項的方式降低中標企業的壓力、壓實醫院用量和考核責任以防量價脫鉤,上海市集中采購已經驗證了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將這些成功經驗用于“4+7”采購,“是比較恰當的”。
保障供應 政企協力齊推進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司司長袁林在1月17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國家藥監局將多措并舉,保障中選藥品“降價不降質”。
據悉,國家藥監局要求省級藥品監管部門對中標藥品進行全覆蓋現場檢查,并抽取樣品由專門的藥品檢驗機構進行全面質量檢查。國家藥監局將重點從中標產品的原輔料、處方工藝和不良反應監測著手展開工作,要求企業嚴格執行監管要求。對企業低價中標后生產低質藥品的行為,國家藥監局將“堅決打擊毫不留情”。
王軍介紹,在企業參與投標的過程中,上海藥事所多次就產品供應保障與企業進行溝通,企業也對自身的供應能力作了全面考查。“我們確定,中標產品生產線的產能是遠高于預期采購量的。”他表示。
征程尚遠 行業面臨無限可能
2018年12月27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加強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期間藥品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加強藥品流通使用監管,積極推進中標品種生產企業的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確保在2020年底前實現中標品種全過程可追溯。
過去,由于不能確保產品銷售和使用的終端掃碼并上傳信息,藥品追溯到了藥店和醫院時往往遇到困難。記者從中標企業了解到,他們擔心這會是中標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的障礙之一。
“企業的擔憂是很現實的。生產企業賦碼后,如果后續環節不配合,就無法形成信息閉環,因此我們強調藥品追溯要貫穿于生產、流通、使用全產業鏈,才能真正保障病患者用藥安全。”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執行會長潘廣成說。
但潘廣成也認為,這次“4+7”采購將醫保、衛健和藥監部門全部納入,多個地區的公立醫院參與,并且強調藥品追溯的重要性,藥品追溯工作或因此有所突破。
在潘廣成看來,“4+7”采購將重塑中國醫藥產業格局,仿制替代原研加速,醫藥企業營銷模式轉變,一致性評價重要性提升,行業集中度將因此提升,企業未來將更加重視技術領先、成本管控和流通配套工作。
“建議對同一個品種選擇2~3家生產企業,以保障穩定供應;建議對中標企業采取多維度的考評,避免唯低價中標;建議實行集中配送,實現藥品供應鏈上各管理環節的信息同步,以保障藥品供應和質量安全。”站在行業角度,潘廣成表達了上述看法。(記者 落楠)